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正文

楚风汉韵,人文寿县—经管学院赴寿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3-07-13

为进一步弘扬寿州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好“楚韵遗艺”非遗文化。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古寿楚韵”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于2023年7月8日赴淮南市寿县深入实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队伍首先前往“七十二水归正阳”——正阳关镇参观游览建于清同治年间历尽沧桑的三座古城门,始建于明代饱含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清真寺,其主殿无相宝殿与五株参天银杏浑然一体,檐飞角交,一派肃穆庄严气势。

古清真寺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镇内非物质文化传承点—林氏一号炉铁匠铺,对对传统打铁技艺传承人林国平进行了采访。林国平自14岁起便学习打铁功夫,数十年如一日,不断精进打铁技术,守护在这充满情怀的一方天地。

参观铁匠铺

锣鼓声不缀,薪火永相传。7月8日下午团队成员调研了寿州锣鼓的发展情况。寿州青年锣鼓队队长杨帆自幼就喜欢寿州锣鼓,也打了二十多年的锣鼓,对锣鼓的情感十分浓厚。他深知寿州锣鼓必须传承下去,不能在这一代断了,觉得寿州锣鼓一旦失传,十分对不起当年师傅耐心的教导与细心的栽培。于是他把传承和发扬好寿州锣鼓作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开始自己筹备资金,重新购买各种乐器,组建了一支“寿州青年锣鼓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熏陶着周围的人,渐渐地,许多行业的人们纷纷加入这只队伍,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寿州古城的夜空中,锣鼓声夜夜回响。

采访锣鼓队队长

实践出真知。当天傍晚,实践队员便到南门口广场上跟锣鼓队的队员们学习如何敲锣打鼓,他们非常热情地向队员们传授自己的锣鼓技能。寿州锣鼓的队形是圆的,敲钹打鼓的站在外圈,中间是铜锣手,他在里面跳跃,奔跑,旋转,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去与队员交流,观众与其共鸣。

队员学习锣鼓技艺

为了让实践队员对寿州锣鼓留下深刻的印象,杨帆和团队成员一起敲锣打鼓。杨帆拿着铜锣,眼里满是光,饱含激情地击打着。那一刻,每一个拿锣拿鼓的队员都好像发着光,吸引着路人们驻足聆听着百年前的声音。那一刻,锣鼓是火红的,寿州是火红的,寿州的人民也是火红的,热烈与激情在空气中肆意飞溅,寿州人的自信与喜悦洋溢于面庞。

与寿州锣鼓队队员合影

一城览寿县,一馆品百年。7月9号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博品味古寿历史底蕴。在导游的带领下,队员们先后参观了“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在楚文化展区,了解到楚国的历史、楚文化的特点、楚文化的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感受楚国人民的精神娱乐世界;在历史文化展区,了解到寿县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寿县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传统工艺展区和艺术品展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参观博物馆

寿县是中国豆腐发祥地,豆腐文化源远流长。7月9日下午,小组一行10人参观了淮南寿县八公山豆腐小镇,深入学习并了解了寿县豆腐文化以及豆腐制作工序。

与豆腐传承人合影

豆腐制作工艺主要有泡豆、磨浆、过滤、煮浆、点卤、压制六个步骤。首先取玛瑙泉的泉水浸泡黄豆,然后把泡软的黄豆倒入石磨中,加入适量清水磨成豆浆;第三步要用纱布包裹住豆浆,挤出汁水,以过滤豆渣;这一步完成后,便将汁水倒入锅中煮沸。然后,就到了最为关键的一步—点卤,点卤是以石膏为凝固剂,使豆腐成型,豆腐的含水量和口感,都与点卤有关。最后,将点卤完成的半凝固状态的豆腐倒入模具中用重木板压实。这样,豆腐便制作完成了。

实践队员亲自磨豆浆(摄影:实践团成员)

观古城,学锣鼓,做豆腐,实践团成员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古寿州的传统文化,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与担当,在切身感受到寿州乡土文化的同时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与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铸魂,将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