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正文

热血老兵 精神不朽

发布日期:2015-09-01

1945年8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1945年8月15日,那一天,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有日军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那一天,在中国土地上肆意飘扬的太阳旗黯然落下;那一天,举国欢腾,全民欢呼,为庆祝那来之不易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一个百年来屡遭列强蹂躏的民族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入侵的完全胜利。

2015年8月28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学闪闪的红星团队来到阜阳市老年公寓,看望见证了日本投降的老兵程贺龙。程贺龙,生于1929年农历10月5日,阜阳闻集区闻集镇滑集乡人。

忆少年 毅从军

程贺龙自幼家境贫苦,靠乞讨要饭为生,足迹走遍淮河两岸。家庭无力养育子女,他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经常挨饿,最后被活活饿死。程贺龙13岁时,滑集街上部队招兵,为了守护家乡,保卫祖国,也为了自己能吃上饭,不被饿死,程贺龙毅然前去报名。当时他参加的部队是92军,师长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廖运泽。考虑到程贺龙年龄尚小,部队便留他在参谋处当勤务员,主要负责烧锅、买菜、做饭等事情。

那时候部队驻防在阜阳、涡阳、蒙城一带,日军驻扎涡河北岸,程贺龙所在的国军部队驻守涡河南岸。“日军来了就走,日军走了就过来,涡阳的那片乡镇村庄基本都呆过。”程贺龙说道,当时日军经常入侵,前线与日军不断“磨擦”,后方也是不停“换防”。为阻止日军南犯,阜阳到涡阳的大路也都挖成一截一截的大坑。

徐州接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部队步行到徐州接降。徐州受降区里,程贺龙主要是负责收缴日兵枪支,一个日兵用中文对国军说:“你们的太君大大的,我们的太君小小的了”。在降区,程贺龙见到有千余个慰安妇,年轻漂亮的随时被人领走,考虑到年纪大的也不能让饿死,部队就让附近农村的人领回家过活了。程贺龙谈到接降时,心情很是愉悦,表示那一天大家都非常开心,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高兴很激动。

1947年,程贺龙随部队到江苏淮阴“剿匪”。1948年底,渡江战役开始,在江西九江,程贺龙随部队投降共产党,编入第2野战军4兵团13军任通讯员。1949年5月,解放南昌,1949年11月至1950年进行西南战役, 1950年3月至5月间,2野13军与12军一万余人组成补训师,与其他部队解放海南岛。

龙江岸遇险

1950年,程贺龙跟随部队经重庆坐船到武汉,从武汉坐火车到北京,又从北京开往天津,过山海关,锦州直到哈尔滨。沿途大站早准备好大米饭,馒头,猪肉炖白菜等,战士下车就吃,吃完就走。在哈尔滨,程贺龙给政委杜世英当警卫员,同年,程贺龙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停战前夕,一天夜十点多钟,程贺龙和政委在乘一辆苏制卡车返营时,遭到飞机轰炸,行至龙江岸边的山路时,车子不慎翻到河里。直至程贺龙被水呛醒时,才发现车子已经在水里,那时候,司机呻吟着动弹不得。意识到必须要尽快上岸,程贺龙便背着受伤的政委摸索着来到岸边。因为政委已经严重受伤,必须要及时治疗,程贺龙当即背着政委一口气走了二里多路回到部队,刚放下政委,程贺龙就休克了过去。部队连忙把二人送往后方医院,但政委终因伤重抢救无效死亡。当时整车一、二十个人就程贺龙自己生存,但是,程贺龙也在经历那次事故后留下一些后遗症。现在,他经常头痛头蒙,伤处的头皮发痒,眼睛看不见东西,腿木麻难以行走。

政委妻子王子君听说政委牺牲后,悲痛欲绝,急忙从哈尔滨赶至朝鲜战场,日日以泪洗面,事情来得太突然,王子君难以接受,吵嚷着要扒墓看看。待程贺龙伤势好些后,思及王子君当时的情绪低落,精神方面也很脆弱,首长便派他和一名女战士照顾王子君。如此一个月后,情绪稍微缓和的王子君提出要把政委的遗体拉回四川老家安葬。接到请示的彭德怀也不敢轻易答应,悲痛且执著的王子君便要求回北京找人,请毛主席批准运回政委遗体。考虑到丧夫的王子君的难过心情及安全问题,部队首长派程贺龙陪同王子君回国,住到北京天安门第二招待所等候消息。后来,毛主席派了一个姓张的领导前来解释说,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后也同志愿军战士一样,葬在朝鲜,战场上牺牲那么多将士,也就运回烈火焚身岿然不动以身殉国的邱少云和勇堵敌人枪眼的黄继光两位烈士遗体。做通工作后,王子君回到了政委老家四川工作,这次,程贺龙被安排在总后勤政治部当公务员。

后来,因为在战场上负伤,不能继续工作,程贺龙于1955年回到家乡。他的档案也转到阜阳县,组织上安排他到水利局上班,福利很好,还可以带家属,但他却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村庄故土,坚持务农,一直到老。在农村时,程贺龙也积极投入农业建设,当了二十多年的大队书记,因其工作突出,组织将全县仅有一个的农民代表名额给了他,并安排他与当时的区委书记去合肥开会,耹听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的讲话。后来“庐山会议”召开,全国掀起“反右整风”,程贺龙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虽然那段记忆最深亦最痛,但他并不逃避,一直乐观的活着。他有一个本子,本子前二、三十页密密麻麻记载着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程贺龙告诉志愿者们,本子上是这几年来开党的生活会,看书读报时记录的。

回眸七十年前,那些铸造胜利的日子,那弥漫着的硝烟与贯耳的炮火声,那用热血书写青春的男儿们,回忆如泉涌。程贺龙,见证了日军投降,也历经了生死之险,抗战精神永不朽。这里,我们用心送以真挚的敬意,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