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舟,筑梦公益之路——经济与管理学院张沛茹先进事迹
在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步履不停的追光者,她以500余小时的服务足迹,在公益实践中激荡起青春能量的涟漪,她就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益家人”志愿服务队主席张沛茹。这位秉持“躬身入局,向光而行”的志愿者,通过系统构建志愿服务闭环机制,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可持续的公益行动,以专业素养诠释青年担当。从银龄身心健康到儿童兴趣启蒙,她用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织就温暖网络,其主导设计的“红领巾假日小课堂”项目,更让志愿精神在校园内外绽放出时代新光。
一、初绽锋芒,在实践中播撒公益种子
2022年金秋,初入大学的张沛茹毅然加入“益家人”志愿服务队,从此踏上公益征程。在“免费午餐”公益宣传活动中,她化身爱心使者,穿梭于街头巷尾,结合详实的数据,用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向路人讲述贫困地区儿童的饮食困境:“当城市孩子抱怨饭菜不合口味时,偏远山区的孩子可能还在为一顿热乎饭发愁。”真诚的话语叩击着人们的心门,许多人停下脚步,扫码捐款,为千里之外的孩子们撑起一片温暖的晴空。
杨仙中学的防电信诈骗宣讲
筹备洛河镇趣味运动会时,她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从与当地部门协调场地,到挨家挨户收集居民意见,再到设计接力赛跑、亲子拔河等趣味项目,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运动会当天,一名小运动员不慎摔倒,她迅速上前安抚,灵活调整比赛流程,确保活动在温馨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居民们纷纷点赞:“这个小姑娘,做事真靠谱!”
参加洛河运动会
二、勇挑重担,在创新中点亮公益之光
大二时,张沛茹担任“益家人”志愿服务队外宣部部长,恰逢“益家人”成立十周年,她带领团队匠心策划“十年公益路,初心永不改”系列活动,亲手设计的宣传海报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那些融合了团队十年历程与公益精神的海报,不仅张贴在校园公告栏,更走进周边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到志愿者的故事。接管团队公众号后,她化身“文字匠人”,每一篇稿件都经过三审三校,从核实活动细节到润色语言表达,从挑选配图到编排版式,力求让每一个字符都传递出公益的温度。她深入挖掘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撰写的《微光成炬:记“益家人”的一天》等20余篇稿件,让团队的影响力从校园辐射到社会,公众号粉丝量激增。
三、深耕细作,在传承中培育公益力量
大三当选服务队主席后,张沛茹将工作重心转向团队建设,她创新推出“三维度培训体系”,一是理论课堂上,通过播放山区儿童纪录片、分享全国道德模范事迹,让志愿者触摸公益的精神内核;二是情景模拟中,设置“如何说服居民参与环保活动”“遇到情绪激动的求助者如何应对”等实战场景,提升沟通技巧;三是经验交流会上,邀请往届优秀志愿者分享“破冰秘诀”“应急处理锦囊”,让公益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2024年暑期,她带领团队奔赴绩溪县家朋学校开展科学支教,为了让课程贴合乡村儿童认知,她提前两周调研学生兴趣,设计科普课程,从“古代四大发明如何改变世界”的历史纵览,到“电灯电话如何走进生活”的实物演示,再到“牛顿、屠呦呦的科研故事”的精神启迪,每个板块都融入趣味手工,让孩子们在沉浸式的课程中叩响科学之门。
科普教育
四、灼灼其华,在奉献中收获成长硕果
2024年,张沛茹累计组织40余次支教活动,足迹遍及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等地。她首创“乡村振兴+科普教育”融合模式,将农业科技知识融入课堂,讲解植物生长规律时,带领学生制作植物标本;科普电路原理时,指导组装简易台灯。这些“接地气”的课程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一位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道:“张姐姐教我们做的小台灯亮起来时,我觉得自己离科学家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2025年雷锋月,她策划的“知识护航成长”支教行动再获佳绩,6场活动涵盖课业辅导、素质拓展、心理健康等多元内容,理论与手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受欢迎。当看到孩子们捧着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和皮影戏手工作品露出灿烂笑容时,她更加坚信“公益不是施舍,而是用爱点燃爱,用生命影响生命。”
从初入茅庐的志愿者到独当一面的团队领袖,张沛茹始终怀揣赤子之心,她用500小时的坚守证明:公益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日复一日的耕耘;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带动更多人同行的热忱。在她的影响下,“益家人”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新增80余人,越来越多的青年接过接力棒,将温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张沛茹正如一朵默默绽放的苔花,用微小而坚定的力量,在公益的土地上书写着不平凡的青春篇章。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在志愿服务的征途上笃行不怠,让更多人看见:当善意汇聚,便是照亮世界的星光。
撰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蒋倩倩
核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珊珊
编辑: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双双
审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姚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