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启航行,科技学堂——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学生知识科普项目典型事迹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实践社紧密依托学校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致力于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大国工匠精神,积极探索科学普及与创新教育的融合路径,成功构建起科普、科创、科研一体化贯通的全新发展路径。在实践中,创新实践社创新性推出 “4进+4科”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学生走进学校、社区、场馆以及企业,开展科创引领行动、科普阅读行动、科学家精神弘扬行动、科技电商助农行动。
自2021年7月项目实施以来,累计600多名学生志愿者走进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各类知识科普活动,举办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培训20多场,开展科技作品展示讲解12场,服务学生和群众8000余人次,入围2024年度安徽省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先后获评2024年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2023年全国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团队、2024年安徽省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团队、2024安徽省最美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相关活动在中国青年网、人民网等各类媒体报道100多次。
一是聚焦科创引领,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浓厚氛围。项目以专业学科竞赛作为关键指引方向,在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和学院团委的悉心指导下,充分借助“挑战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电子商务三创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平台,举办20多场创新训练营与专题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邀请行业专家与校内外资深指导教师,为近2000名学生传授创新思维方法、项目设计技巧等。此外,在“挑战杯”作品展示馆、淮南市图书馆等场馆,开展10余场科技知识讲解,志愿者们带领1000多名中小学生,实地拆解、探究“挑战杯”作品的科学原理,有效增强了科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
二是聚焦科普阅读,大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项目将服务目光聚焦于淮南周边社区的中小学生群体,在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文化站、洛河镇中心学校、安理社区等多地,精心设立了5个科普知识图书馆。为保证知识的时效性与丰富性,每年通过社会募捐、院校支持等多种方式,稳定更新500多本科普图书。同时,借助周末支教这一常态化服务活动,持续开展为期14天的科普图书打卡活动,志愿者们耐心引导,累计服务当地3000余人次中小学生,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切实为乡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接触科学知识的崭新窗口。
三是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知识全方位大放送。项目依托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安徽理工大学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新型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等多个科普场所的资源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广泛开展知识普及、科普讲解、科学实验等共计100多场活动,志愿者们采用趣味实验、故事讲述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讲解各类科学原理。在科普宣传周、六一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孔店中学、黄山中学等5所学校的近2000名学生进校游学,通过现场讲解、实地参观科研设施与成果展示等环节,让青少年亲身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
四是聚焦科技电商发展,专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结合学院专业特色,项目积极走进乡村企业,开展电商培训与直播助农活动,针对五河沱湖螃蟹、巢湖六果山火龙果、麻埠六安瓜片、焦岗湖麻鸭蛋、淮南牛肉汤等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成功举办20多场直播。在直播过程中,运用专业的营销技巧与电商知识,实现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接近2万。特别组建金融“童”行团队,创新采用知识宣讲加志愿服务的模式,走进乡村学校开设金融知识科普小课堂,为孩子们讲解电商金融知识,传授防范电信诈骗技能,全方位提升乡村金融安全水平与居民的知识素养。
五是聚焦志愿服务拓展,深化社会服务网络。项目积极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构建起更为广泛的社会服务网络。一方面组织志愿者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活动,与当地的敬老院建立长期帮扶关系,比如定期前往敬老院开展智能设备使用教学,累计帮助约150余位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线上购物等功能,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响应环保号召,开展生态科普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走进周边自然保护区与公园,举办30余场生态保护知识讲座,向过往游客与当地居民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分类等知识,覆盖人群达1800余人次。通过这些拓展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播撒下公益的种子,切实深化了社会服务的成效。
撰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蒋倩倩
核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珊珊
编辑: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双双
审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姚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