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情暖留守儿童成长之路——经济与管理学院“红领巾假日小课堂”项目典型事迹
在淮南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留守儿童关爱问题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日益凸显,而本地高校大学生怀揣志愿服务热忱,却面临专业平台匮乏与管理规范化不足的现实困境。201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益家人”志愿服务队与淮南市红十字会携手在洛河镇文化站播下希望的种子——“红领巾假日小课堂”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开启长达十年的温暖守护之旅。
一、创新工作模式,构建四维关爱体系
“红领巾假日小课堂”关爱留守儿童项目以“家庭—学校—政府—高校”四维联动为核心理念,开创长期持续、短期集中、多元课程、特色培养的立体化服务模式,精心设计三大核心计划,构建起全方位关爱网络。
一是学习引航计划,筑牢学业根基。项目初期聚焦留守儿童学业痛点,由志愿者团队依托周末固定课堂,开展“一对一”精准课业辅导,针对薄弱学科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通过错题解析、专题训练等方式夯实知识基础,助力提升学习成绩。
二是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培育全面发展。随着项目深化,逐步将课程体系升级为“基础学科辅导+特色课程开发”双轮驱动模式,科学实验课以趣味实操解锁自然奥秘,艺术手工课用创意实践激活想象力,心理健康课通过情景模拟、团体游戏等专业手段,帮助儿童疏导情绪、树立自信,构建积极心理品质。
三是特长发展计划,点亮多元梦想。聚焦青少年差异化成长需求,精心设计参访游学、主题实践等沉浸式体验活动,组织走进高校、博物馆触摸科技文明与历史脉络,开展户外素质拓展磨炼意志品格,策划“小主持人”“校园歌手”等兴趣工坊挖掘潜能,让每个孩子在实践中发现特长、收获成长。从初期的学业帮扶到中期的课程学习与素质拓展相融合,项目始终以动态化服务响应儿童成长需求,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递进式关爱链条,为留守儿童搭建起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
二、建立长效机制,淬炼专业服务品质
十年深耕,项目形成三大核心优势,构建起规范化、可持续的志愿服务生态。
一是时间积淀铸就服务韧性。通过规范化志愿者招募、系统化培训体系及激励机制,累计凝聚6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实现服务时间、人力储备与专业能力的持续积累。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分享,形成教学方法与技术的传帮带机制,确保十年服务不断线、质量不褪色。
二是闭环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学生—志愿者—学校—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接力计划,从信息发布、面试选拔到培训备课、评估总结,形成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引入“志愿汇”时长记录、“第二课堂成绩单”认证、星级志愿者评定等多维激励,将志愿服务成效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持续激活志愿动能。2019年起,携手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年度项目督导与评估,通过数据跟踪、个案分析优化服务方案,推动关爱工作精准化、专业化。
三是迭代创新回应成长需求。从单一学业辅导升级为“每周固定课堂+一对一精准帮扶+沉浸式游学体验”的多层次服务矩阵,将志愿者专业特长与儿童兴趣培养深度融合,服务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迭代,先后获评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标杆。
三、携手深耕十年,书写温暖育人答卷
时光不语,初心如磐。十年累计开展活动730余次,服务留守儿童28800余人次,在洛河镇文化站等多地建立稳定服务阵地,构建起校社企三方协同的资源网络。与农发行淮南市分行、工商银行安理支行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拓宽资金与物资支持;携手淮南市红十字会、众益社工等专业机构,引入心理评估、成长档案等专业服务,让关爱触达更广阔的角落。 项目不仅是留守儿童的成长摇篮,更是大学生的实践课堂,6000余名志愿者在服务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涌现出安徽省“百优大学生”“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3名核心成员加入研究生支教团,6人投身西部计划,用青春践行社会责任。项目事迹获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0余次,荣膺“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铜奖、淮南市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成为兼具社会影响力与示范价值的公益品牌。
四、公益初心如炬,续写未来温暖篇章
作为高校公益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的典范,“红领巾假日小课堂”用十年时光诠释了坚守与成长的力量。展望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以“为乡村教育赋能、为青少年成长护航”为使命,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互联网+关爱”机制,开发线上兴趣课堂、亲子连线平台;拓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科学家面对面”等特色项目,将时代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加强与乡村学校、社区的深度合作,构建“课后服务+假期托管+长期跟踪”的全周期关爱体系。 十年坚守,初心不改;以爱为桥,共赴未来。这场跨越十年的周末“约会”,正以温暖为底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画卷上续写更多动人篇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的阳光下,扬起梦想的风帆,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撰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蒋倩倩
核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珊珊
编辑: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双双
审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姚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