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十年公益路,温暖益家人——经济与管理学院“益家人”志愿服务队事迹介绍

发布日期:2025-04-17

自2014年成立以来,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益家人”志愿服务队怀揣赤子之心,深耕公益领域十余载,以矢志不渝的坚守与创新进取的实践,构筑起充满活力的公益生态圈,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亮丽名片。

 一、搭建成长平台,培育志愿力量

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孵化摇篮,“益家人”志愿服务队着力构建青年成长与公益实践的双向赋能体系。现有注册志愿者689人,其中62名核心成员组成的项目组,以卓越的组织效能推动团队高效运转,12名党员志愿者以身作则,43名共青团员勇担创新先锋,共同锻造出一支政治坚定、行动力强的公益生力军。

规范的培训体系与项目化运作模式,让高校学子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才干,累计培育出千余名“懂公益、会服务、能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志愿者。 自2014年成立以来,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禁毒防艾、敬老爱老、金融科普等各类特色志愿服务活动2000多场。团队先后在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文化站、安理社区、安理附属小学、大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孔店中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淮南市分行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点,成功获批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团队等10余个省级及以上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支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年餐基金全国十佳优秀驿站、安徽省“优秀志愿服务队”、安徽省“十佳学雷锋志愿典型”等各类荣誉30余项,涌现出省级“优秀大学生”、“优秀志愿者”和市级“优秀志愿服务典型”等一批优秀人物

二、多元服务矩阵,编织公益网络

十年深耕,“益家人”志愿服务队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公益服务体系。从留守儿童书桌前的耐心辅导,到社区街巷的环保巡查;从禁毒防艾的知识宣讲,到金融科普的暖心课堂,足迹遍及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文化站、安理社区、孔店中学等10余个固定服务点,与淮南市交警一大队、红十字会、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淮南市分行等政企单位建立长效合作,形成“校地联动、资源共享、需求对接”的立体化服务网络,让公益阳光照亮城乡角落。

三、项目深耕细作,彰显品牌价值

以项目化思维推动公益事业专业化发展,打造出兼具社会影响力与示范价值的公益品牌。“益家人”志愿服务队每年针对项目核心成员进行选拔和培养,在校内外广泛招募优秀志愿者,按照项目内容和要求,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广泛开展学生骨干志愿者培训,分类做好志愿服务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提升项目设计、实施、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社区支教领域,累计开展750余次课程,6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2.68万留守儿童点亮知识灯塔,形成“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关怀”的立体化帮扶模式,成为校地协同育人的典范。

四、经典项目:“红领巾假日小课堂”——守护童心的温暖港湾

2016年启动的“红领巾假日小课堂”,是服务队关爱留守儿童的标杆项目。在洛河镇文化站的教室里,志愿者们用“基础课业辅导+特色课程浸润+心理成长陪伴”构建起爱的课堂,手工课上,彩纸在孩子们手中化作向阳生长的花朵;绘画课中,他们用画笔勾勒对远方父母的思念;每周一次的“心灵树洞”时间,志愿者化身倾听者,为孩子们驱散成长的孤单。截至目前,650余场活动、6500人次志愿者参与、20000人次的儿童受益,培育出省级“优秀志愿者”等一批公益榜样,获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500余次主流媒体报道,成为感召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温暖符号。

五、创新四维模式,构建关爱情网

“益家人”志愿服务队探索“家庭—学校—政府—高校”四维联动机制,打破单一帮扶局限,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链接社会资源,形成“教育有支持、生活有关心、心理有疏导”的全方位关爱体系。2023年与大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双轨模式,为高校公益力量下沉基层搭建常态化平台。

六、科技赋能公益,点亮创新梦想

2024年暑期,“e启航行,科技学堂”团队走进绩溪县家朋中学,开展“科技领航小课堂”。志愿者通过“水火箭制作”“光影魔术实验”等沉浸式体验,让山区孩子触摸科技魅力;科普讲座中,航天故事与人工智能知识激发探索热情。4天时间,20余场互动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展现了公益服务与科技育人的深度融合。

从江淮大地到皖南山区,从三尺讲台到社区街巷,“益家人”用千万次温暖守护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未来,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将继续以青春之名,在公益征途上书写更多温暖篇章,让志愿之光点亮更多梦想,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撰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蒋倩倩

核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珊珊

编辑: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双双

审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姚德利